绵河因绵山而名,此绵山非介休之绵山
作者:刘春林
读明代祁顺所著《巽川祁先生文集》,见《沔河》诗:
娘子关头露一泓,滔滔东下势如倾。
英雄争战多遗恨,千古奔流洗未平。
祁顺(1434—1497),字致和,号巽川,东莞梨川人。明天顺四年(1460年)进士,曾任山西右参政、福建右布政使、江西左布政使等职。从其对沔河的注释“发源于井陉之北三十余里娘子关下,流绕井陉县治而东,滔滔不竭,其声如雷,冬亦不冻”。看,诗人所吟的沔河即为井陉的母亲河绵河。
绵水“出绵山东麓,平地涌水,高丈余,北流入泽发水”(明崇祯二年《山西通志》)。在我心目中,绵山位于山西晋中地区的介休县,相距井陉数百里,对此释述颇不解,读至绵山“在州(平定)东九十里娘子关”时尚存疑惑,后查1992年版《平定县志》见“绵山,娘子关古城东,东西走向,海拔850米”的明确表述,方确定此绵山非彼绵山,绵水因此绵山而名。
位于山西介休境内的绵山遐迩闻名,北魏郦道元的《水经注》就载有“汾水又南与石桐水合,即绵水也,水出界(介)休县之绵山”,但不知何故,明崇祯二年的《山西通志》所载:“介山,又名介美山,在县东南二十五里,地名绵上,一名横岭”,并未延续绵山之名。不过,清雍正《山西通志·山川》中不仅将介山称之为绵山,而且将绵山定为正名,介山倒成为了“又名”。
展开全文
或许因《左传·僖公二十四年》有:“晋侯赏从亡者,介子推不言禄,禄亦弗及……遂隐而死。晋侯求之,不获,以绵上为之田” 所载,绵山与介子推紧紧连在了一起,众所周知的介休绵山如此,平定州的绵山也如此,该山间“有介子庙、妒女祠,祠在娘子关泽发水上,唐大历年建”(崇祯《山西通志》)。介子推所隐的绵山究竟是此山还是彼山,笔者未考证,但流经井陉的绵河因水出山西平定县的绵山而名是不争的事实。
《古人游历井陉诗选校注》(三卷)为地方文化研究学者刘春林先生历时六年的倾心力作,是一部了解和弘扬井陉传统文化的大典。
《古人游历井陉诗选校注》《古人游历井陉诗续选校注》分别于2014年、2015年公开出版,《古人游历井陉诗三选校注》2019年10月面世。现存全书不足百套,每套价:150元。《古人游历井陉诗三选校注》可单售: 每册50元。
欲购此书
支付购书费用即可
书本可在大盟传媒三楼领取
地址:井陉县微新路45号 大盟传媒三楼
热线:0311—82030777
河北省网信办组织的
自媒体“百佳号”推选活动已正式启动
大陉网 成功入围 网络评选活动
为井陉争光,请井陉老乡都发动身边人,
一起为大陉网助力! 请每天为大陉网助力10次!
每个用户每天可点击10次助力
网络测评时间
6月29日10:00-7月5日24:00
感谢大家的支持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