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校址问题,各方意见分歧,几经协商,最后决定以韦曲乡四府村原下马路北的荒坡为校址。据陈天人校长说,抗战开始后,西安城内的政治学院在这里购置了近70亩荒地,准备迁校,后因故又转让给西安某私立中学,但一直未用。陈先生先与该中学反复交涉,后经县政府呈请省厅,于1942年11月省政务会议通过,准以原地价15000余元拨归县中,作为永久校址。当时国统区通货膨胀,国币朝跌夕落,所谓原价,实为廉价。

1950年5月,陈天人校长(前排右一)和学生们在一起

该地原是以天地洞为中心的一片荒坡坟地。天地洞系四府村一座古庙,清乾隆廿七年(1762),由峨眉名僧混元一觉大师创建,他力倡三教同宗,四方信士,熙熙荟萃,香火颇盛。光绪元年(1875),僧人释大海住持其寺庙,时天下板荡,仅存窑洞六孔,前殿三间。民国初年,败洞残垣,凄凄于风雨中,及至杨永贵居士住持时,香火寂然。此时寺院分东西两院,前后各有一门,中有隔墙,墙上开一月门。月门之东为东院,院内横排神洞三孔,颇深邃,洞面青砖砌做,古式古样,中供神龛,洞门上方各有砖刻“万圣朝真”等字。三神洞之前,在今陈天人校长纪念牌的东北,有享堂三间,内塑土偶。享堂设有前后两门,前门平时封闭,庙会时始开。天地洞的东西两旁,均有路可通享堂前门。享堂左右各附一间耳房,东耳房紧接天地洞的后门,其门较小,东南向,位于今开水房旁坡上偏北4米处。东院内有井一口,井东土崖下方,嵌有修建天地洞碑记及化纸炉。碑记为一秀才所撰,文句大体仿效欧阳修《醉翁亭记》。

建校初期的教员宿舍窑洞

月门之西为西院,内里较宽阔,享堂的西耳房及杨居士的住窑和伙房,皆在西院。天地洞的前门(亦称正门)也在西院,门西南向,位于今校歌碑前。享堂的前门外,即为平台,面积比今天的略大,高约6米。旧时通往西安的大道,由平台下西北行。当时由大道通向四府原上的农用小路,则为今平台西边的石阶大坡,上原经天地洞的前门而上。时至今日,天地洞中的3孔神洞,无恙,只是深度小了许多,其余均已形无存,不可复睹矣。

1950年代教师宿舍与音乐教室

1942年冬,新校址始动工修建。此地荒坡连绵,沟壑纵横,狐藏兔奔,荆棘遍野,坟冢累累,一片荒凉。时值抗战,河南难民来长安者甚多,双竹村的破窑,为其避难之所,县中建委会乃以廉价雇为民工,挖掘窑洞。首先挖掘今学校后门外的8孔大洞,初由建委会使用,后为学生宿舍。又在今开水房东边挖窑21孔,以备后勤部门使用。1943年春,在教员院挖掘小窑,亦21孔,以供教师住宿,即今西院。同时又在平台迤东的荒坡上,挖掘窑洞两排,以作学生宿舍。教室也已动工建造,计划为12座,每座3间,共36间,皆土木结构,由长安细柳及河南工匠承建。这12间教室,占今励耕楼下的两排,每排6间,东西各3间。

摘编自 韩超《泥中的纸屑》

作者:赵超 陕西省优秀教师、长安一中语文教师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