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工作动态 > 民生监督
普安:“157”模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平安建设
来源:普安县纪委   作者:   时间:2017-11-10   点击率:

为确保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治安秩序良好、社会和谐稳定、群众安居乐业,普安县按照新型农村社区警务“157”模式开展平安建设工作,即组建一个综治(警务)中心,搭建“五个平台”,形成“七化”格局,着力打造安全、法治、便民、和谐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环境。

组建一个综治(警务)中心。在南湖街道惠民社区和江西坡布依茶源小镇纳茶社区建“一厅二室”(即接待服务大厅、综合办公室、值班备勤室)的综治(警务)中心。明确1名片区民警兼职管理指导,至少配备2名辅警、治保主任(警务助理)。江西坡布依茶源小镇纳茶社区综治(警务)中心规划建设260㎡左右,经费概算50万元,于201711月完成建设;南湖街道惠民社区综治(警务)中心规划建设50㎡左右,经费概算35万元,于201712月完成建设。县内其他安置区的社区综治(警务)中心建设纳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统筹建设,同步规划、同步实施、同步使用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综治(警务)中心在党委(党工委)、政府及公安机关的领导下,由辖区派出所具体管理,县综治、司法、移民及等相关部门指导,开展工作配合,统筹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安全社区、法治社区、便民社区、和谐社区建设工作。

搭建五个工作平台。搭建治安共商平台。由综治(警务)中心民警或治保主任(警务助理)担任治安共商会议召集人,由威望的群众代表、楼长、治安员、经营户代表等作为固定成员,以微信共商、座谈共商等形式,定期或按需对安置区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会商,不涉及个人隐私或商业秘密的问题会商结果通过纸质文本、公示栏、微信群等载体进行公示。搭建综治信息管理平台。以“贵州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信息系统”为依托,通过基础信息模块、网格服务模块、矛盾化解模块、消防网络模块、立体防控模块等功能模块建设,实现对安置社区人、地、物、房的管理及警务工作的指挥扁平化和监督可视化。搭建风险感知平台。安置社区要实现公共安全视频全覆盖、社会监控视频资源全整合,因地制宜建立鹰眼智能防控系统和人像识别系统,在安置区边界、楼道进口、低层窗户等部分设置“天智”封控圈,免费为安置社区群众的摩托车、电瓶车安装地网安防芯片,逐步引入智慧门禁、入室盗窃报警、火灾感应等安防设施,有效提升智能安防效果。搭建平安互助信息平台。综治(警务)中心民警或治保主任(警务助理)要根据安置区人口素质情况,牵头建立“6995”网格互助系统、互助微信交流群、智能救助系统等互助信息平台,按照安置社区群众的文化层次和使用习惯,分门别类引导群众加入互助信息平台,切实发挥应急救助、防范宣传、信息互通、咨询求助作用,提升互通互助时效性,形成“一人呼应、全体响应”的社会治安联防联控格局。搭建特殊人群监护平台。免费为安置社区留守儿童、留守老人佩戴平安手环,实现轨迹监测、一键报警和风险预防;为安置区社区矫正人员、精神障碍患者、监视居住人员、取保候审人员等特殊人群佩戴手环,对其活动轨迹进行设定、跟踪和管理,防止其脱离管辖范围,做到动知轨迹、静知位置。

形成“七化”工作格局。形成综合治理网格化格局。根据安置社区规模设置综治网格。网格长由安置社区基层党组织或群众自治组织主要负责人担任,同时配发网格标志、手电、钢叉、登记本等开展治安和人员巡防管理工作,全面掌握网格内基本情况,形成点、线、面相结合的全时空防控格局。形成巡逻防控动态化格局。由综治(警务)中心牵头组织,综治(警务)中心民警、辅警、治保主任(警务助理)、楼长、治安信息员等参加,针对安置社区广场、商贸区等重点部位,采取平时常态巡逻、节假日重点巡逻、治安复杂地交叉巡逻等方式,加大巡逻防控的力度和密度。同时要在重点防控区域安装地网有源“FRID”基站,实现巡逻巡查自动识别,形成巡逻防控工作动态的督导和考核机制。形成矛盾调处实时化格局。由综治(警务)中心民警和治保主任(警务助理)牵头,对搬出地、迁入地、家庭生活、邻里关系、务工就业、欠薪欠资等矛盾纠纷进行滚动排查,建立数据台账,适时组织综治、法院、司法及党政干部力量,发挥好老党员、离任村干部、寨老等作用,采取分类调解、集中调解、上门调解、巡视调解和思想疏导等方式,实时就地多元化解矛盾纠纷,有效遏制恶性案事件和民转刑案件的发生。形成信息采集标准化格局。由综治(警务)中心民警和治保主任(警务助理)牵头,对“一标三实”(即:标准地址,实有人口、实有房屋、实有单位)特别是重点人口、监管对象、单位场所、特种行业、消防单位、从业人员、非访人员等基础信息进行规范采集,实现人、事、地、物、组织等信息一网采集,录入社区警务平台等信息系统,为公安机关打击违法犯罪、维护稳定奠定坚实基础。形成重点人员管理精细化格局。由综治(警务)中心民警和治保主任(警务助理)牵头,对安置区信访维稳、刑释解教、吸毒前科等重点人员,实行户籍所在地和实际居住地双向管理,动态跟踪,实时管理,成立帮教小组,落实好社区矫正、安置帮教等措施,帮助其融入社会,勤劳致富。形成宣传培训全员化格局。由安置社区所在地派出所牵头,协调综治、宣传、司法、信访、移民、扶贫、禁毒办等部门,通过媒体、微信、展板、海报、宣传栏等多种形式,依托民警、治保主任(警务助理)、义务巡逻员、楼长、治安员、信息员等治安综治力量加大法律、政策及安全防范宣传力度,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突发案(事)件,编写应知应会手册,开展应急培训演练,提高安全防范的能力和水平。形成便民服务亲情化格局。由安置社区所在地党委(党工委)、政府(街道办)牵头,综治部门组织实施,整合户籍、农口、医保、养老、民政、就学、就业、储汇、电商等民生服务事项和综治、安监、司法、公安、法院等矛盾纠纷化解力量,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设立服务窗口,及时办理为民服务事项,及时回应群众合理诉求,做到服务群众无延迟、“零懈怠”。(普安县纪委)

上一篇:望谟:清退民生领域违纪资金48.94万元
下一篇:黔西南:以铁的纪律“护民生、促脱贫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