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乐府诗中,有这样一首:

出东门,不顾归;

来入门,怅欲悲;

盎中无斗米储,还视架上无悬衣。

拔剑东门去,舍中儿母牵衣啼。

他家但愿富贵,贱妾与君共哺糜。

上用仓浪天故,下当用此,黄口儿,今非!

咄!行,吾去为迟!白发时下难久居。

米缸空空如也,衣架上连件衣服都没有,拿着宝剑出了门。出门作甚?想来也不是什么好事。没衣服穿,没饭吃,为什么不向官府寻求帮助?历朝历代都有救济政策,若非荒年,或暴君当道的特殊时期,哪有什么百姓被活活饿死的事?动不动就拔刀,这种暴民,历朝历代都有不少。不知拔剑者有没有想过,他振臂一呼纠结一大批草根阶层,与朝廷来一场不死不休的持久战,会让多少原本家境殷实的老百姓失去生计?

但是,如果他在家中找了半天,没找出一刀一剑,只能拔出一双老拳,对社会的危害就非常有限了。黄巾之乱、太平天国、义和团等农民起义运动,都曾声称自己有刀枪不入的神通,显然这些都是假的。真要和官兵杀个你死我活,靠的还是刀枪棍棒。如果只有符水和厌胜之术,他们打过官兵的可能性无限接近于零。可惜的是,公孙弘的意见在当时并未取得任何反响,驳斥的声音倒有不少。

吾丘寿王称:“盗贼犹有者,郡国二千石之罪,非挟弓弩之过也臣恐邪人挟之而吏不能止,良民以自备而抵法禁,是擅贼威而夺民救也。”

他的意思就是,用教化这种方式管理百姓,而不是要禁止管制刀具。显然,这种想法是错误的,是“两千石”易于管理,还是良民易于管理,答案是显而易见的。吾丘寿王比较愚蠢,搬弄是非,驳斥了公孙弘的观念,以至于后来的千年历史都受到影响。吾丘寿王说,老百姓必须有武器,这样遇到强盗劫掠等突发事件就有自保的能力。

这种看法显然是一种谬误,若强盗都需老百姓来解决,那要官兵何用?

虽说现在天下太平,百姓安居乐业,但难免有些桀骜不驯者,对同类操戈。说起来,现代人理应先长上之忧而忧,首禁菜刀。

那么,为什么要从菜刀入手呢?

古人云:“日中必,操刀必割。”手里只要有把刀子,就难免要割点什么,谁能保证每个人用菜刀都是砍瓜切菜呢?更何况,菜刀钻过了我国管制刀具的空子,刀尖角度大于六十,所以不受法律管制。要知道,这种方头方脑的家伙式,伤起人来一点都不含糊。新闻里的暴力事件,凶手以菜刀伤人的情况屡见不鲜,让人不寒而栗。

说到这,很多朋友会持反对意见,认为禁菜刀会让老百姓的生活出现不便,宋朝未禁刀就是考虑到这一现实问题。不过,宋江、方腊之流便出现在宋朝,这是事实。相比于宋朝,现代科技发达得多,无数料理工具能够取代菜刀,将食材切丝、切片、切出各种花样,何需有危险的菜刀呢?

以上便是古今禁刀之我见,笔者提出这种愚见,只供大家作为茶余饭后的笑料,切莫对号入座呀。

参考资料:

【《汉书》、《史记》、《东门行》】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